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披露 > 市场聚焦 > 正文

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 加息可能性不大

时间:2008-06-10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到17.5%的历史高位。分析家表示,紧缩货币政策近期难以改变,但为避免外资热钱继续流入,不太可能动用加息工具,而准备金率却仍有提高的空间。

中新社报道,人民银行6月7日宣布,年内第5次宣布调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的幅度为1个百分点,将分两次进行,存款类金融机构分别于6月15日和25日按0.5%分阶段调升;同时,地震区金融机构暂不调整。

关专家表示,此次调整非同以往,值得注意的三点是,其一,与以往央行多在上月CPI数据公布之后“旋即出手”做法不同的是,此次调整先于CPI公布之前,属于“提前行动”;其二,此次调整幅度巨大,有别于以往0.25和0.5的调整幅度;其三,此次调整“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对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提高。

央行今年慎用加息手段,对存款准备金率则延续几乎“每月一调”的频率。针对此次调整,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张永军表示,当前商业银行存款增加较快,资金供应仍较为宽松,这需要央行果断出手收缩流动性。而下周,5月份的各项价格数据将公布,料工业品出厂价格、生产数据购进价格,以及企业间商品价格增幅仍将走高,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此次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提高,但似乎并不意味中国货币当局的紧缩政策将要转向。张永军分析认为,其它地区的贷款增速可能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震后仍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可能想借此传递一个信号:货币政策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震后仍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彭兴韵博士说。

人民日报报道,以前央行金融研究所曾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地震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没有改变,未来应保持总量政策稳定。

这份报告认为,地震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较轻。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目前尚属温和,没有出现市场担忧的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物价平均上涨8.2%,生产者价格平均上涨7.2%。就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较大

有专家表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也说明央行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比如成本推动压力。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原油价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阶。再从国内环境看,国内原油和煤炭价格基本放开,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仍实行国家定价,未来成品油价格和电价提高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再如货币信贷反弹压力。今年前4个月,尽管贸易顺差减少,但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

分析人士认为,年初我国南部发生的冰雪灾害曾加剧物价的短期波动,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也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意在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彭兴韵说。

准备金率仍可提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不应强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绝对上限,准备金率仍有提高空间。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多,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机制向国内体系注入流动性的局面不会改变。从商业银行看,目前银行的资金面比较充裕,人民币存款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各家银行的资金充裕程度并不平均,可能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央行决定让存款类金融机构在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的原因,这便于资金匮乏的银行筹措资金。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则指出,本次提高后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再考虑到2%左右的超额准备金率,总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接近20%。“我们认为准备金率的提高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年准备金率还会提高,但频率将从上半年的6次缩小到2-3次。”

也有分析认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7.5%,对商业银行以及存款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不容忽视。17.5%的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每吸收1亿元存款,就有1750万元资金要被冻结到央行,可贷资金的减少可能会造成银行头寸紧张。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准备金率达到17.5%已接近极限,今后再提高的空间不大。

 

                                                  来源:星岛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