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披露 > 市场聚焦 > 正文

基金举债亦喜亦忧

时间:2004-02-14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顾子明   日期:2004年02月13日  


    据基金公布的2003年第四季度投资组合统计资料显示,有多家基金采取了较为激进的财务杠杆交易策略,通过负债将基金实际交易的总资产充分放大,其中最大的一个将资产净值放大到了原来的140%。也就是说,该基金每单位1元的净值,通过负债以后将其放大到了1.4元。
  从举债经营的基金构成来看,多数为开放式基金所为。而开放式基金在去年底大规模地负债经营也许与当时大多数的开放式基金又遭受了净赎回关系密切。如金鹰成份股优选证券投资基金份额从三季度的12.47亿份降至四季度的7.45亿份,赎回比率约达40%。又如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其份额也从三季度的51.23亿份下降至四季度的42.09亿份,赎回比率达17.8%。一方面要应对大比率的赎回高潮,另一方面是面对2004年股票市场行情的良好预期,最终促使了基金管理公司通过放大风险的举债经营,以求应对这两难的无奈局面。
  而从去年底至今年初股票市场的表现来看,基金管理公司通过举债经营,也的确把握住了股票市场整体走强的机遇,并为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不管怎么说,举债经营总是以放大风险为代价的。相信各基金管理公司在作出举债经营决策的同时,都设立了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情况也制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但之所以称之为风险,往往就意味着它的不可预见性。而可以预见到的风险,早已被各种防范措施所化解了。在这方面最经典而又最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莫过于美国长期资本公司,从1994年成立到1998年破产,在短短的4年多的时间里,即走完了其从辉煌一时到顷刻间覆灭的历程。
  美国长期资本公司由两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量级人物---罗伯特?默顿和马尔隆?斯科尔斯领衔担纲。设立了一个据说是万无一失而严谨缜密的数学模型,将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包揽无疑,并在四年中创下了平均年回报率高达40%的骄人业绩。当然了,这一系列的辉煌成绩也是在高负债的情况下实现的。可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这个模型偏偏没有预计到俄罗斯这样的核大国也会发生背信弃义的赖账行为,1998年俄罗斯由于金融危机而宣布暂停支付到期的外债。加上此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使美国长期资本公司在俄罗斯外债交易中遭遇到了滑铁卢般的灭顶之灾,一举将美国长期资本公司推下了破产的深渊。
  这个例子也在告诉我们,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在放大风险。举债的比率越高,其中孕育的风险也就越大。但如此众多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举债手段来放大经营,恐怕还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赎回的压力。基金管理公司为了竞争的需要,通过举债经营来争夺净值排名,或许是各基金管理公司举债经营的一个更大的推动力量。而争夺净值排名的实质则是在于基金管理公司为了谋求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获得更多的投资者的青睐,但这种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换来的高收益未必是基金业健康发展的福音。换句话来说,对于那些即要求有稳健收益而又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有必要密切留意基金业绩高增长的背后是否是以牺牲资产的安全性为巨大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