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披露 > 市场聚焦 > 正文

自主开发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冲出重围

时间:2003-09-23

最近,关于汽车自主开发的问题又在业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华晨公司与中国汽车报社等单位还在日前专门召开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战略---中国汽车产业第三条道路"的研究会。有人问:在汽车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的今天,为何这个问题再次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热点?随着轿车生产企业纷纷合资,目前国内车型不是普遍采用全球同步开发了吗?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实行自主技术的开发?

  美景背后是令人尴尬的"配角"

  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生产汽车207.6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4.13%,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全年产量有望超过400万辆。汽车工业正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的第五大支柱,去年,对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位居各行业之首。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汽车业,看上去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但是,在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国内汽车业依然脆弱,汽车产品的国产化,以至于更基本、更重要的自主开发汽车整车的能力和速度,仍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这个困扰业界多年的根本问题,使目前的中国汽车业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年产量处于全球"坐五望四"位置,在世界汽车舞台上却仍然扮演着"配角"的角色。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有100多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有17个省(市)生产轿车,有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不少地方政府都把汽车工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是,在这些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里,有实力、成批量、有技术、不落伍、有市场的产品,几乎全部出自中外合资公司,全球几乎所有的著名汽车跨国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国内工厂尤其是轿车制造厂,几乎成为著名外国品牌的中国化组装厂。
  以去年为例,上市的数十款新车,大部分是合资公司通过CKD(全散件组装)和SKD(半散件组装)的方式快速推向市场的,汽车特别是轿车的新产品开发和上市的重要环节,基本上控制在外商手里。有的专家为此警告说,我国的汽车企业有沦为外国跨国公司附庸的危险。

  模仿创立不出自己的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值得企业去揣摩、研究。在北京的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汽车,明明是国内企业生产,明明有自己的品牌,可车主偏偏给它换上个洋车标。换洋标折射出我国汽车企业的无奈。打响民族汽车品牌,是中国汽车人多年的梦想,能凭借自有品牌取得优异的市场业绩,谁愿意去多交一笔品牌转让费?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民族汽车品牌不够强大。
  于是,国内不少汽车企业选择了模仿之路。尽管有些厂商宣称其产品是自主开发的,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们的产品随处可以找到国外车型的影子,只不过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而已。有些车型在改头换面后,甚至比原型车还好看,而其价格比同类型进口车或合资生产的车便宜许多,因而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相对于自主开发,模仿的风险小,因为被模仿的产品一般是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此外,模仿的开发周期短,模仿别人的产品设计最快可以在3个月内基本完成。而自主开发设计,目前国外最快也得一年左右,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开发,时间更长,还面临着政策和资金问题。当前国内寻找投资商不是太困难,更主要的是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及消费者的认可。因此,模仿别人不但可以减少大笔开发成本,而且风险小、见效快,有些产品即使批量不大,但利润相当可观。难怪有些企业对模仿乐此不疲。
  汽车是一个技术复杂的产品,对安全、舒适及可靠性方面的要求相当高。由于中国消费者对汽车了解有限,有的是刚刚买车,因此,有时往往只注重车的外观,而忽视了车的内在品质和质量。一些模仿的产品外观可以拼凑得像模像样,但其质量却很难保证。

  "全球同步上市"

  不全是香饽饽

  所谓"全球同步上市"的概念,是前年上海大众推出POLO时首先提出来的,它成为POLO上市最成功的卖点,因为"全球同步上市",隐含了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意思,满足了一些成功人士和年轻人喜新、喜好、时尚的心理诉求。
  此后,又有广州本田新款美洲版雅阁"同步换型",最近上海通用凯越中国版本推出。现在各家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哪个都不落后,都是与它的主导市场,或者说本国市场推出,时间相差前后不过一两年。
  但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全球同步上市"也不全是积极方面的意义。过分强调"同步推出",势必给地产化带来难度,甚至完全忽略地产化问题。这也是今年以来散件组装车大行其道的原因。虽然入世后,我们已经取消了对引进车型的国产化要求,但是一个负责任、想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企业,仍然会自觉自愿地去搞好地产化,哪怕是为了它自身的利益也会这样做。如果合资公司长期去生产跨国公司"全球同步"推出的产品,就只能永远是跨国公司的组装厂,中国所谓的自主发展将会遥遥无期。

  国家应大力扶持发展

  自主品牌的"另类企业"

  几乎所有的汽车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必须发展自主品牌。因为品牌意味着谁拥有品牌,谁就是标准的制定者;谁拥有品牌,谁就有选择的权利;谁拥有品牌,谁就说了算!
  抽样调查显示:现在对自主品牌支持最多的,反倒是那些当初竭力主张"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企业的中方老总们,因为他们对受制于他人已有切肤之痛。
  所谓发展自主品牌,主要指品牌和技术都由自己开发。过去,我国汽车产业走了两条路都不通:第一条路是完全自己开发,一切从零开始,这种方式现在看起来很不成功;第二条路是图省事,简单的"拿来主义",采取这种方式,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也形成不了自主开发能力。这些,都将成为2006年中国汽车保护期过后的最大隐患。
  业内有识之士认为,现在应该采取的方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过消化、吸收别人的长处,发展自主品牌。韩国、日本都曾走过这条路,他们不是简单地把别人的车拿来装配,而是真正地吸收,通过学习,缩短与世界的差距,培养自己的开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
  韩、日的经验表明,自主品牌的发展,还必须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目前我国的汽车政策是扶持一汽、上汽、东风三大集团,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家政策应该大力扶持的,还应该包括华晨、吉利这些中国汽车的"另类企业",这些企业目前虽说还弱小,但它们正在走一条正确的自主品牌发展之路。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都不愿看到中国汽车业成为他人品牌的生产组装基地---外国人造品牌,中国人造汽车。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说得好,只有大力开发具有竞争力的自主产品,才是民族品牌冲出重围的基础,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为此,一汽日前决定,斥资18亿元打造自主品牌。而在这以前,上汽也已经制定了到2007年生产5万辆自主品牌汽车的战略目标。两大企业的行动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拥有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李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