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披露 > 市场聚焦 > 正文

警惕投资结构性偏热

时间:2003-08-29

中国证券报             记者  上官卫国                  日期:03/08/29

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超出预期的高速增长,由此引发了经济界的热烈讨论。是整体偏热?还是结构性偏热?倾听专家们智慧的碰撞,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投资是否过热
    经济学家樊纲最先察觉到投资的"增势迅猛"。面对全社会投资增长30%以上的态势,他指出,这不禁让人想起1992至1993年投资增长的情况。不同的是,那时的生产资料、投资品的价格已经以10%以上的速度上涨,因此那时的实际投资增长率远不如现在高。
    他提醒,如果不及时加以抑制,就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过热。去年以来,随着投资的增长,我国钢材、水泥、煤炭、化工产品的价格开始攀升,在部分地区逐步发生电力供应紧张。如果投资高涨的局面持续下去,"生产资料瓶颈"问题就会进一步恶化,导致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并最终体现到消费品价格中去,导致通胀。再加上我国出口增长也在加快,国际市场上存在着"人民币币值低估"的预期,外汇流入在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时若投资持续高增长,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更容易引发通胀。
    与樊纲的观点不同,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认为,当前不能说投资出现了过热,不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过热。他认为,判断是否过热要看投资的增长有没有造成资金和物资的供应紧张,物价是否快速上涨并表现出恶性膨胀的态势。从资金看,我国空闲资金达到3万亿元左右,这些闲置的储蓄资金是投资的扩展空间。从物资上看,用于建设的钢材、水泥、机器设备等等,近几年一直是开工不足的行业,即使去年和今年有些投资品开始变得有些紧俏,也远没有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因此,即使投资总量的增幅再大一些,仍然不会造成紧张。从物价水平上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在低位,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虽然有所上升,但如果考虑前几年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一直下降,目前只能算恢复性增长。从这个角度上讲,投资还不能说是过热。
    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国家统计局的专家认为,眼下投资增速是否过高尚待观察。主要理由是,全年的投资增速往往会明显地低于上半年的增速,扣除该因素的影响后,全年投资增速可能为25%左右,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今年净出口的减少对总需求的影响将主要靠投资增速上升来弥补;在经济回升的初期,消费需求的加速增长往往是滞后的。综合上述几个因素,似乎可以得出投资增速并没有过高的结论。考虑到通胀仍处于低水平,这种结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但是,如果投资增速进一步大幅攀升,那将是危险的。
    房地产有无泡沫
    从整体上看,投资是否过热尚无定论,但在局部领域,投资是否已经过热了呢?专家们一再将目光聚焦于房地产。
    国家信息中心的专家认为,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并未过热。主要原因是,投资高速增长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支持。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长达44.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一倍左右,也高出同期投资近1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的专家指出,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在投资中的比重,2002年达到23.5%,比1992年和1993年分别高出16.8和12.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9%,占同期投资比重28.7%。房地产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热,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存在泡沫。
    他们认为,泡沫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内贷款和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共占其资金来源的比例高达60%左右,隐含着金融风险;东部新增商品房空置量过大,中、西部新增商品房空置率较高;土地出让量过大和出让方式混乱及价格过高;价格收入比偏高;市场上存在虚拟特别是投机需求。
    考虑到房地产的带动链条长,其健康发展有利于强劲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许多专家提出,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完善供应政策,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控制高档商品住房建设;继续推进现有公房出售,完善住房补贴制度;切实加强房地产贷款监管,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确定各类住房用地的布局和比例。尤其要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促进房地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重复建设卷土重来?
    如果说,房地产是否过热仍是扑朔迷离的话,那么,在工业的一些行业,重复建设已有卷土重来之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去年我国钢材产量超过1.9亿吨,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加上进口钢材,钢材消费量达到2.1亿吨。今年上半年,钢材产量和进口量又分别增长17.4%和57.9%,按此趋势,今年钢材消费量可能达到2.3-2.4亿吨。受需求拉动,冶金行业投资在去年增长63.4%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增长1.3倍。
    发改委的调查显示,电解铝行业在现有产能530万吨的基础上,目前在建能力有395万吨,拟建能力还有400万吨,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
    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已达100多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17个省(市)生产轿车,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全国汽车产能已达550万辆以上,轿车产能已达250万辆以上,大大高于市场容量。从投资势头看,未来几年生产能力还将上涨,到2005年我国的汽车产能可能达到1000万辆。一旦市场需求增速减缓,相当多的产能将被闲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易造成失业问题。
    发改委的专家指出,目前高科技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层次恶性竞争加剧,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为代表的"高新"项目,成了各地竞相争夺的焦点和招商引资的重点。这些投资热点有的属于市场需求旺盛所带动,有的则是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容易产生新的产能过剩等问题。
    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纺织业投资增长108%。
    凡此种种均发出了信号:投资的结构性偏热明显。
    投资消费如何双飞?
    面对投资的高速增长,一些专家想得更深更远。
    发改委专家刘立峰认为,我国投资率较高,但投资效益却较差。根据《财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1994年至2000年,我国名义GDP年均增长13.5%,远超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但是,GDP中的营业盈余的年均增速只有9.8%,只比韩国和美国高一点。如果把营业盈余占GDP的比例作为衡量经济回报率的指标,1994年至2000年,我国平均只有20.6%,远低于韩国(30.2%)和美国(23.3%),只比日本略高。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可比价)年均高达37.2%,却只推动GDP年均增长7.5%,资本系数高达4.9。这说明我国的投资效益不理想,本身孕育着风险。
    国家统计局专家贺铿指出,每年GDP是一个定数,像一块蛋糕,积累切大了,消费就少了。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在60%左右,而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6%左右。剔除政府消费因素,我国居民消费率更低。
    贺铿认为,我国居民消费率低是因为劳动报酬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低,收入分配比例失调。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数据计算,美国人均年收入占人均GDP的55.4%,韩国人均年收入占人均GDP的67.8%,我国劳动报酬率比一般国家平均低5至6个百分点。
    许多专家指出,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是,居民消费增长拉动生产增长,生产增长促进投资增长,生产和投资增长带来就业增长。居民消费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所以要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狠下工夫,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普遍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由此看来,千方百计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应当成为政府调控政策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