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养基场]基金投资心得体会
基金投资的“八项注意”
《上海证券报》
    在与基金亲密接触的几年时间里,我也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新手成长为比较成熟的投“基”分子,自己也从实践中总结出有关基金投资的一些经验之谈,很高兴借这次征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注意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的安排基金品种的比例。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购买偏股型基金要设置投资上限。另外,在股市低迷时可选择货币基金降低风险,通过不同类型基金的优化配置来达到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的双赢格局。
    二要注意别买错“基金”。基金火爆引得一些伪劣产品“浑水摸鱼”。
    三要注意定期检查自己的投资收益,根据市场的节奏变化,对自己的账户进行后期养护。基金虽然比股票省心,但也不可扔着不管。如果能把握市场脉搏,及时更换基金,可以更有效地规避风险和扩大收益。购买基金后,还要经常关注基金网站的新公告,如优惠转换、基金最新持仓情况等,以便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自己持有的基金。
    四要注意买基金别太在乎基金的净值。其实基金的收益高低与基金净值没有什么关联,只与净值增长率有关。只要基金净值增长率保持领先,其收益就自然会高。
    五要注意不要“喜新厌旧”,不要盲目追捧新基金,新基金虽有价格优惠、选择性强等先天优势,但老基金有长期运作的经验和较为合理的仓位,操作相对稳健,更值得关注与投资。
    六要注意不要片面追买分红基金。
    七要注意不以短期涨跌论英雄。以短期涨跌判断基金优劣显然不科学,不同基金投资的板块各有侧重,基金涨涨跌跌也在所难免,因此以短期涨跌判断基金优劣就很可能造成误判,对基金还是要多方面综合评估长期考察。
    八要注意灵活选择稳定省心的定额定投和实惠简便的红利转投等投资策略。
    以上“八项注意”就是我这个投“基”分子多年基金理财的经验之谈,希望对广大基民朋友有所启发。

[科普园]——基金知识普及教育
基金小常识
基金小常识
反洗钱工作会不会侵犯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不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重视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的商业秘密,并专门规定对依法履行反洗钱职责而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要予以保密,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向任何组织和个人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还规定,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负有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所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行政调查;司法机关依法获得的客户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刑事诉讼。

客户到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办理哪些业务需出示身份证件?
    客户开立基金账户,开立、挂失、注销证券账户,申请、挂失、注销期货交易编码,签订期货经纪合同,转托管,指定或撤销指定交易,挂失交易密码,修改基本身份信息等资料,开通网上交易、电话交易等业务时,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并填写基本身份信息。
[修炼室]——对投资者的建议
成熟基民要“过五关”
《上海证券报》
    基民有的埋怨没有在2010年股市3478点高位及时赎回获利的基金,也有的后悔在2007年基金疯涨时追入被套。埋怨与后悔都是投基的忌讳。基金投资全过程并非铺满鲜花和芳草,合格基民需要“过五关”。
    心理关 投基前应抛弃盲目购买的冲动,增添一份理性和审慎,不以基金净值迅猛增长而亢奋追涨;也不受基金净值短期下跌而恐慌赎回。在股市相对低迷时适当参与,理性地给自己设定每年略高于银行定期存款收益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长期目标。
    风险关 买基金不是无风险的,对自己风险承受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能“乱花迷眼”。应根据自己年龄、收入、风险偏好,在确保资金相对安全基础上,选择合适产品,构建自己的基金组合,去实现资产增值。
    资金关 个人投基金额不论多与少,积小流以成江海,长期持有的基金份额必须是自己闲置不用的,并备有余额,投资过程风险莫测,万一遇上基金大幅缩水,可以及时补救,摊平持基成本。切莫“借鸡生蛋”,避免“鸡飞蛋打”,坚守量力而行的原则。
    收益关 对不同类型基金收益水平和评判标准也应不同,股市由熊转牛时,货币型和债券型基金净值增长不能与股票型基金相攀比,这就要求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基金应有合理收益预期及合理收益的实现规划。
    操作关 买入基金暂时亏损并不代表未来的增值能力受限,基金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品种,心态宜平和,忌追涨杀跌,“短、平、快”地买卖,其结果是徒增交易成本,缩小基金产品盈利空间,错失波段涨升行情。这犹如栽下的一片小树林,耐心等它成材要比伐了再栽,栽了再伐得益多许多。

免责声明:本快讯中的新闻摘要均来源于公开渠道发布的资料,长信基金对这些新闻摘要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长信基金对本快讯中的新闻摘要未做任何独立的研究或分析,新闻摘要中所表达的意见仅供参考,不代表长信基金的观点或立场。依据本快讯中的新闻摘要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与长信基金无关。
© 2009 长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 免责申明 |  沪ICP备06007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