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6-26
昨日(25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公布第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宏观经济热度指数继续回落,宏观调控效应逐渐显现。
中国经济未进调整期
调查显示,宏观经济热度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从2007年第四季度的历史峰值18.4%降至本季度的12.3%,累计降幅达6.1个百分点。企业家判断宏观经济“偏热”的占比,在上季度已降2.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本季度再降1.6个百分点,至17.8%,表明宏观调控效应逐渐显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进入了调整周期,判断经济走势需要根据房地产市场的起落。但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位运行,部分重工业行业投资热情仍然较高。这就表明中国经济不会下滑。”
此外,易宪容还说道:“在调查中,企业国内订单指数达12.8%,仅低于历史同期最高值0.1个百分点。从国外市场看,出口订单指数连降3个季度后,本季度比上季度反弹了2.4个百分点。这可能是企业已经开始调整战略,比如对美国市场不看好,就开始发展欧洲市场。”
企业内部消化宏调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教授李新向记者表示,中国企业面临高成本并不仅仅是微观层面上的一个现象,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次贷危机引发的商品投机通货膨胀和货币问题将世界拖入了更加持久的危机,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弊端。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都可能对全球造成影响。
就通胀而言,金砖四国都面临着这一难题。不过,相比之下,俄罗斯和巴西这两个能源输出国问题都比较轻。虽然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预计在今年达到14%至15%,但是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减速。而中国和印度这两个能源进口国,所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要大于上述两国,风险更高。
而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些国家都要采取行动。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同中国一样开始改革油品的价格体系。
李新表示:“成品油不得不调,原有的价格体系会使政府面临越来越重的补贴负担,但这势必影响中国的PPI和CPI,所以政府一定要做好补贴等配套措施,减轻受到调控影响的行业,使其不失控。当然,宏观调控和企业发展的自身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这时就需要企业通过内部管理和消化成本来降低宏观调控对其影响。”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