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6-23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周表示,中国提高成品油价格可能推高通胀,所以可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措施以抑制通胀,央行行长此番的讲话引发市场的猜测,预测中国短期可能采取加息的手段来控制通胀。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抑制通胀,5月通胀指数小幅回落,但随着成品油的提价,能源价格的因素正带动第二轮通胀洪峰的到来,因此,中国政府将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手段可能并用。
《广州日报》报道,周小川说:“能源价格上涨给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带来一定压力,因此我们可能采取更为强硬的政策以对抗通胀。现在还很难说通胀是否会放缓,我们会密切监控通胀走势。”
因此,有市场传闻称,中国央行将在近期再度宣布加息。市场人士认为,在面临全球通货膨胀恶化的困境之下,中国政府仍突然宣布大幅提高成品油和电力的价格,理由有两个:一是食品价格回落令国内的短期通胀压力得以舒缓;二是政府相信其后续的调控政策将能有效抑制通胀。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定华认为,国内通胀形势的演变将先后经历两次上升期,一次以食品为主,一次以能源为主。预计基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形成的CPI第一波洪峰已经过去,政府需要借此机会采取措施解决价格管制行业所面临的困境。而政府这次大幅提高油电价格,似乎意味着国内CPI的第二波洪峰即将到来。
根据全景网对4家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此前机构普遍预期6月份CPI将同比增长7.5%左右。其中,长江证券的预测值是7.3%~7.5%,中金公司的预测值是7.5%,摩根大通认为将低于8%,安信证券的预测值是7.5%。但若考虑到提高成品油和电力价格的短期影响,则6月份CPI可能会高达7.8%,意味着增速将较5月份再度意外地回升。
但影响可能还不止于此。姜超认为,更大的影响是对PPI的推动,2007年11月的油价提高使得当月核心PPI上升1.4%,相应本次的影响也会是上次的2倍。而PPI的上涨会在9个月后传导进CPI。本轮PPI的上涨就始于2007年11月的油价提高,估计未来PPI将长期保持高位,而对CPI的影响将在2008年8月份后逐渐体现。同时,食品的短期下降源于去年同期的高基数,而基数效应将在2008年8月后消失,此后CPI将重新反弹。
市场预计,美国可能在9月份前恢复加息,加上8月份以后物价的反弹,届时不排除央行加息抑制通胀的可能。实际上,继过去几周多国央行以加息手段抑制不断走高的通胀后,上周越南、俄罗斯和印度跟随提高了官方利率,而本周香港部分银行也提高了按揭利率,表明新兴市场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加息周期。
分析师们更担心的是,越南危机引发全球市场对通胀风险的担忧,可能进一步加强中国政府对通胀问题的控制――在通胀回落情况下央行大幅调升存款准备金率便是某种佐证。申银万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指出,中国增长趋势较为稳定为抗通胀提供支持,灾后重建效应能够一定程度低于外需放缓的冲击,全球来看,随着通胀风险不断加剧,“扛通胀”政策也在逐渐向“抗通胀”政策转变。
来源:星岛环球网